随着工业4.0革命蔓延到全球,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将面临巨大压力。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目前,在中国的销售量位居全球首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并迎来中长期机会。
习主席的这番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机器人是把握工业革命先机的关键,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中国市场;二是机器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将迎来政策红利。从这两点看来,机器人市场似乎确实迎来了春天。然而,春天的到来,必然要经受寒冬的考验。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春天也确实不远了,但要完成最后的冲刺,脚下依然还有“绊脚石”。
竞争激烈外国企业争相抢占中国市场
2013年,我国机器人总销售量超过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针对我国巨大的机器人市场,外国机器人生产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在国内成立办事机构或销售机构,有的还成立了合资公司。
据了解,我国的机器人目前拥有量还很少,只有3500台左右,其中国产机器人仅占20%左右,其余都是从日本、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引进的。我国的机器人产品生产企业比较少,目前只有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程中心三家主要生产基地,每家企业年产值也只有两亿元左右,其中还包括一些机器人外围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目前,瑞典的ABB公司、日本安川电机、OTC、松下、德国的CLOOS、REIS、KUKA、意大利的COMAU等机器人企业,均在国内成立办事机构或销售机构,其中一些企业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供应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日本的莫托曼和发那科两家企业已经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建立机器人生产基地,其中莫托科公司已经开始赢利。
虽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在价格、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与国际上一流的机器人品牌相比,竞争优势依然不明显,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说,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抢占现有的机器人市场,生产适合国情的产品和系统,不能拱手让出中国最具潜力的机器人市场。
最大困扰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在单体以及核心零部件上仍然落后于日、美、韩等发达国家。在一些生产机器人的外企眼中,中国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还很不够。虽然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已得到了机器人大国的称号,但是机器人产业的实力离“强国”还很遥远,而在核心技术上的缺失是最大的困扰。
工业机器人研发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算法、应用等领域。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主要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块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生产模式来看,其单价如果不降低,产业化形成将面临挑战。机器人共4大组成部分,本体成本占22%,伺服系统占2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占12%。三大关键零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及价格,因此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特别是减速器基本被日本2家公司垄断。因此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企业年产量1000台规模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只有年产量上500-1000台,才有一定的规模效应。”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认为,中国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必须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
存在泡沫警惕无序扩张形成产能过剩
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现在很多企业都准备在机器人领域大干一场,有泡沫存在。截至目前,我国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接近60家,跟机器人相关的规模企业已有140多家,机器人行业已出现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苗头。
“现在超过70家上市公司都在做机器人概念的事情。每隔几天就会听说有新机器人公司成立。”一家机器人企业的市场总监表示。因此有专家担忧,如果不遏制这种无序扩张态势,机器人产业很容易重蹈光伏覆辙,出现产能过剩。
目前,国内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需要从国外购买零部件再在国内组装,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力量实实在在地去搞技术突破。机器人企业如春笋般冒出,同时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没有实质的竞争力,对我国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来说,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低端产能的扩张势头应该被抑制,各地也不宜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不然,“虚假繁荣”引起的泡沫会越来越大。
缺乏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暂未补牢
工业机器人产业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专业性的管理、运营、产品人才。我国虽然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是现行的体制造成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究、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产学研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低水平重复研究,而基础技术体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此外,中国目前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对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产之外,使用机器人仍然是一项较大投资,而且定制、安装、折旧和维修等费用超过了人工成本,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冲抵投入,因此国内企业对使用机器人持有疑虑,产业难以迅速壮大。
富士康,从“人海”到“百万台机器人”转变,展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用人困境局面的加剧。按照计划,富士康要在今年实现“百万台机器人”的目标。郭台铭在2011年提出这个计划之时就备受关注,但是时间已到,这个计划似乎进行的并不顺利。从苹果新产品iPhone6发布以来,富士康就被频繁爆出出货压力大,工厂员工昼夜加班,全国大量招工等新闻,这些都表示出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受到阻碍。
关于富士康机器人计划推行难问题,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应人才的缺口是最重要的问题。据悉为解决这一缺口,富士康已经跟39所内地学校和4家台湾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因为机器人事业最需要大专学历水平的技术劳动力。
正是由于关键零部件难以自主,内资品牌利润被挤压,加剧竞争更多只会带来价格战,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之间的火拼。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距甚远。如此看来,中国要想领跑这场全球参与的机器人竞赛,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团队,拟补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很重要。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手段必然要经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目前制造业普遍需要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以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工业机器人应用也因此得到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机遇已经到来,重要的是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变革。上述提到的问题,若不重视、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需要政府、科研部门、企业合力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