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模块化设计,打造开放式的体验平台
现在许多传统企业相信,在定制与效率之间,大规模定制,模块化设计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来说,模块化设计目前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ell电脑公司可以说是个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典型代表,Dell电脑模块化设计特征明显。在选购Dell电脑时,理论上每个客户购买同一款型号商品都可能产生独特的配置结果,这些变量组合可以达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以构件模块化,开启个性化定制市场。主要表现在:以构件模块化为个性化定制基础,来调整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并通过个性体验的平台(需求),实现终端销售,从而达到大规模定制。
这意味着,个性体验的平台需要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个性化选择,产品模块越多,个性化定制的元素就越多,最终产品的组合也就越多。 由此,工厂解决大规模定制的产品生产理念是“部件即产品”,获得了不少企业的认同。大规模定制的实现重要的是,要实现产品子模块的无限细分和最终产品的无限组合。
IT系统应用与管理能力是个重要的考量方面,也是一个企业要实现大规模定制而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打造出良好的开放式的体验平台,让用户、供应商等从前期研发阶段就参与进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部署。
例如服装企业,青岛红领集团在这方面的案例是一个典范。另外,红领希望通过打造全球开放的服装个性化定制平台,从一个服装制造商发展成为行业的整合者,也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
二、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
大规模定制的确很重要,但并不是大规模定制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这取决于他的产品特征,取决于他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于加工制造或者中小企业来说,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梦想一件物品到马上可以实现,这对于远古的人们来说是件非常难以实现的事。但在今天,这并非是件不可实现的事。就像3D打印技术一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足可以让我们的有理由相信这一切正在发生并成为现实。
3D 打印降低单个物体制造成本,使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而在传统制造业,这样的商业化应用显然是困难的。尽管3D 打印取得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成果,但目前更适合辅助设计以及进行个性化定制,并不能取代大规模机械化制造业。但是,除了工业品规模化的生产制造业企业,对于日常消费品类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考虑设计需求能力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是个不错的方式。相比于标准的批量化产品来说,它很有可行性又非常高效。
我个人认为,目前,建立“个人化需求中心”是加工制造业企业应对个性化需求市场的一种有效模式。
今天3D打印机虽然被人为的炒作,但发展恰恰不是3D打印机本身,而是个人化需求与系统化的支撑环境的问题。可以说,随着“个人化需求”等的发展将带动整个3D打印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制约3D打印机走进“个人化需求”的因素很多,例如稍微打印质量好一点的3D打印机价格昂贵;材料参差不齐,材料订单少价格相对比较高等。但人们应该有理由相信,在3D打印技术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足不出户设计自己的产品,或来实现个性化定制,也将会成为常态。现在3D 打印正在迎来一个转折点。这项技术正在重塑制造业的生产布局。3D打印会引起制造业的革新。
三、迈向智能化制造
将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与模块化建设结合,并由此形成一个自驱动、自优化的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是企业的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它是对传统既有体系的颠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模块化建设等是智能制造化的基础。长虹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是这方面案例的典型代表。
长虹通过以用户全流程个性化体验为中心重塑制造体系,大大增加了生产灵活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不断通过产品迭代持续创新用户体验。例如,长虹CHiQ(启客)系列产品已具备定制化制造能力,通过CHiQ产品的预约订购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选择CHiQ电视的开机画面,还可以根据需求对CHiQ空调的8大场景模式进行自由组合和搭配。
目前,长虹以个性化定制为主线、以产品模块化设计为基础,通过生产信息化系统改造、自动化设备改造、供应链整合优化等实现了前后端制造高度协同,打造专业化的智能制造平台,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现在,企业必须要考虑制造过程怎么能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最后再走到智能化。企业通过C2B对接个性化定制目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定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大数据分析,是强力支撑个性化定制工业化生产模式。
不错,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渠道的优势将被互联网时代彻底颠覆,而便宜、免费、极致、简单用户体验等,这种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势不可当的趋势和潮流。
似乎从大规模定制--构件模块化,小规模的定制—3D打印技术--规模化定制,自主多样化—智能智造化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前进的方向。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个性化体验为中心”的建设与需求制造聚合方面却是传统制造业目前需要考虑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实施互联网化战略作为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沿着这样的线路思考:从标准制造到个性化定制,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从小众定制走向大众定制,从贵族定制到人人定制,从为库存制造到为每个人制造。以此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相适应的应对策略。
德国在工业4.0的理念思考和创新实践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而工业4.0的智造时代所描绘的宏图是自主生产,个性定制。也许会如有些人所预计的那样:随着电脑、自动化机器、3D打印等要素的融合,以后可以做出很多个性化商品,工厂规模也会往小型化发展。
四、融入“大工厂”中,让“制造”无处不在
面对多元化、个性化市场需求,一家企业如果能够全面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意味着“协作”非常重要。因此,建造一个系统化应用环境,筑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才会开创一个共赢得局面或时代。
放到国家层面,传统企业的升级或转型需要政府的持助。除此之外,行业间应该形成协作机制,互为补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由此可以促成产业集群提升效应,带动价值链的聚合效果。
比如平台的分享机制的建立,大数据的共享机制等。举个例子来说,例如,玩具类行业,可以通过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开放式的体验平台,打破区域区隔,由此就可以形成分布式的“资源”系统,不仅可以降低网络系统开发成本,还可以解决需求生产协作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应用环境,才可能形成大数据库,才可能形成有效的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利用、与优化。而这恰恰是个“大工厂”概念,让“制造”无处不在。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与互联网思维中利用“碎片化”来实现销售目的是不同的,为实践规模化定制的生产制造,恰恰需要的是“系统化”思维。
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形成分布式的制造“车间”系统,是建造一个系统化应用环境有效策略,是筑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一个新的经济结构,也是实现共赢得局面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举措。
五、面向未来,创新永不止步
也或某一天你一觉醒来,“个性需求多样化”时代来了,“服装个性化中心”、“玩具个性化中心”、“手机个性化中心”……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动动鼠标或者手机或者终端什么玩意,你想要的“东东”或许在2小时后送到你的手中。你不用怀疑,这的确可能。也或未来:“你不必拥有什么,你只要在意什么。”
不管怎样,市场的脚步不会停留,企业必须得面对。对于生产制造业的企业能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这类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如前面所述:比如打造开放式的体验平台,利用3D打印技术等等。但面向未来,企业依据市场趋势与变化制定持续的创新机制才能长效的发展。
来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