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理事长 孙伯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简称中机企协)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在装备制造业集聚的江苏省高邮市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认真总结中机企协“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发布《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研讨机械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管理质量、效益质量;运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商业和管理模式,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人才保障。这次会议得到了工信部信软司的指导支持,得到了扬州市经信委、高邮市市委、市政府的有力协助。在此,我代表中机企协向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工信部和扬州市、高邮市有关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向中机企协第七届理事会,做工作汇报。我的汇报分三部分:一是总结机械工业“十二五”时期的企业管理工作;二是“十三五”企管规划的主要内容;三是2016年的重点工作,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工作回顾
机械行业历来重视企业管理,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时期,适应、把握、引导新常态,把握机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任务关键、责任重大。
一、积极引导行业加强企业管理
1、适时建议召开全行业“强管理”大会
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与科技革命酝酿新突破的时代特点,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元素。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管理作为企业的必修课,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软实力竞争、强基固本、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中机企协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建议召开全行业的“创新企业管理、推进转型升级,为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提供有力支撑”大会(简称“强管理”大会)。2014年7月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中机企协等管理性协会,召开了“强管理大会”。受中机联委托,中机企协承担了此次会议主要的组织筹备工作,保证了强管理大会的顺利召开。我们组织力量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梳理近10年的企业管理示范工程中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召开若干个座谈会、闭门会,形成了《机械工业强管理促转型调研报告》。起草了大会的主报告和《机械工业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主要文件初稿,也成为编制《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的基础。
“强管理大会”的召开对引导行业、企业深刻认识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提升企业软实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深入开展“经营者管理模式”推广工作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创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简称“经营者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细有效、整体优化、系统提升的管理思想,形成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机制。“经营者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倡导和直接参与下,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推进、企业参与”的原则,于2011年在装备制造领域开展“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的试点推广工作。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8个行业(煤机、工程机械、电线电缆、轴承、铸造、汽车整车、零部件等)17家企业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试点工作。通过深入企业,分阶段指导,培训交流,经验分享,不断总结提炼在上汽集团内部企业的成功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适应其他行业企业导入“经营者管理模式”的方法和路径。经过三年的努力,试点单位从不同程度上吸收和融入了“经营者管理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他们与自身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得“经营者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隆重召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管理创新暨‘经营者’管理模式推广经验交流会”,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朱宏任对“经营者管理模式”和试点推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上汽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经营者”管理模式是工业系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机企协与清华大学对“经营者”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中,例证了它是符合中国特色、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具有明确生效路径、全员关注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方法。
3、持续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
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是中机企协具体实施推进行业企业管理进步的主要工作平台。协会高度重视这个经国务院“清评”工作办公室审核并决定“予以保留”的项目,并将其作为工作重点,规范开展,积极探索,努力使之成为促进行业企业管理进步的有效抓手。
中机企协发挥组织优势,坚持在“共谋、共建、共抓、共享”的原则下,联合各专业协会、地方协会(商会),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以重点诊断服务、培训评价提升为主要方法,开展示范工程的组织、评价、总结、宣传工作。示范工程工作得到相关协会的地大力支持,他们在对本行业、本地区、本集团企业初审的基础上,推荐企业申报机械工业现代化企业示范工程,延伸了我们工作的触角,扩大了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这项工作也促进了行业、区域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机企协注重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的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了管理示范工程的评级标准和实施细则,优化了审定程序,使企业评价示范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我们还注重管理评价示范工作方法的改进,从单纯的企业评价转变为企业诊断咨询;从对标检查转变为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诊断、咨询改善。
五年来,先后培育、认定、表彰111家“管理进步示范企业”和39家“现代化管理企业”,其中:有26家管理进步示范企业和21家现代化管理企业通过复检复查,获得重新认定。评选、表彰了15 名明星企业家和101名优秀企业家、112名优秀企业管理工作者和137名优秀车间主任;42家企业通过了A级以上信用等级评价;审定发布了124 项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4、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咨询与培训工作
五年来,我们为企业提供了包括发展战略、信息化规划、对标分析、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薪酬制度、精益生产、效率、全员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工艺流程、生产力提升、新产品分析、移动信息等在内的咨询服务近百项。服务对象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大型、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等。服务领域除机械外,还涉及了航天、物流、煤矿、石油、纺织、造船及保健品等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们的咨询工作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五年来,我们为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专项咨询与培训服务。坚持点对点的常年管理顾问工作,为农机、汽车零部件、电工电器等行业的一些企业提供《常年管理咨询顾问》服务,为企业应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提供智力支持。我们在咨询工作中结合企业的需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了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专题培训,包括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理论、方法与模式、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等,具体帮助企业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现代化管理方法与应用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远赴德国、日本等先进企业参观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总结宣传企业管理经典案例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工作是为广大机械企业搭建的展示自己管理创新成果和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管理经验的平台,已经开展了21年,总结了近千项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现代化管理经典案例丛书,供企业管理者学习参考。自2010年出版《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现代化管理经典案例丛书——决胜未来的管理实践》(5册)后,又为丛书增添了新的内容,上汽集团创造的“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的《十年磨一剑》,记述一汽集团60年主要发展历程的《一汽之道》。
二、努力服务政府行业
1、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服务
中机企协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咨询,承担的政府研究项目逐年增多,领域持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海关总署中央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政策研究课题近百项。涉及行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机械行业改革、行业管理发展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
围绕提升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了贸易援助制度、装备制造业国际战略、机械工业进出口政策等研究,连续开展了我国工业应对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研究、国有企业应对GPA谈判策略研究、报价体系研究。进行了提高产业竞争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装备制造业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围绕“两化”深度融合,连续开展了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开发应用研究,机械工业两化融合工作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承担了国家和中央装备企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了《“十三五”装备制造企业战略新趋势研究》《国家重大装备发展政策与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借鉴研究》。围绕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装备制造急需紧缺人才调研工作。提出了《装备制造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和状况报告》《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工资集体谈判,开展了劳动定额定员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其中许多意见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为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为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是中机企协的重要工作。五年来,中机企协完成《强化企业管理的作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问卷所得数据,分析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得出管理与企业业绩的正相关性,实证表明管理强则企业强;通过对近年管理示范企业的追踪调查,分析得出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与行业的平均水平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多年来不断的管理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开展机械工业大企业研究,持续开展了13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及发布活动,不断扩展的研究,把行业内相对优势企业的经营活动置于国际、国内机械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相关经营指标的对标分析,帮助行业、企业准确定位,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态势,提出建议。秘书处和发展战略专委会选取覆盖30个行业的100家大企业(其中30家机械企业)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十二五”中期执行情况进行战略评估,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对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宏观政治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制定战略的影响因素和需要规避的风险做了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在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重型机械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开展了重型机械行业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分析了主要工业国家在不同时期与重型机械发展的关系,研究重型机械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产业上下游的环境,针对行业热点问题提出了新常态下在技术进步、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的论点和意见,探索在创新驱动、量化融合、产品升级、走出去、产能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3、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单项工作
编辑出版《国家重大技术装备30年》纪念册,展示了过去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全书包括18个领域。成书约12万字、350余幅图片、300页。同时出版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30年重要文献选编》,《文献选编》选编了1983~2013年30年来涉及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近40万字。
中机企协接受工信部装备司的委托,组织实施为期5年的“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计划”,负责组织申报、初审和对派出人员学习情况跟踪和效果总结等工作。2015和2016两年组织申报的材料分别为230份和199份,初审合格上报工信部材料分别是203份和134份,最终批准下达计划书的是177份和107份加一个20人团组。两年选派的中青年专家、技术骨干,主要来自机械、汽车、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船舶、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100多家单位。培训目的国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一些知名院校的对口学科、重点实验室、高端研究部门、世界级制造企业,其中大多是与我国企业、协会、院校有合作基础和友好交流的机构。学习的重点为智能制造、动力技术、汽车轻量化、3D打印、激光加工、增材制造、高效清洁燃烧等。项目培训时间1个月至12个月,大多为6-12个月。外培计划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为制造业、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同时,通过项目总结交流了各个大企业集团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为行业的人才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委托,中机企协承担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机械部分)的全部修订任务。我们组织了机械工业25个子行业,574名专家参加的56个大典修订调研组,参与调研和信息采集人数近万人,回收调查问卷19000份。历时三年完成,新版大典有机械的部分,涉及3个大类、14个中类、34个小类、115个职业、525个工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械行业职业结构,基本满足了装备制造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生产技能型人员、辅助服务人员岗位的需求。《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已经颁布。
受人社部、全国劳标委的委托,在中机企协内组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劳动定额标准研究与应用,目的是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性,提高企业劳动效能效率,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电线电缆、工业锅炉、数控加工等26个国家行业劳动定额时间标准,并通过了国家级审定和颁布。在全总机冶建材工会的指导下,以工资薪酬分配为切入点,认真调研、发现典型、以点带面,计划将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作为地区行业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发挥行业标准的科学合理及先进引领作用。
2015年,成功申请并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西部农村社区农机具综合服务示范项目。立项金额100万,自筹30万。项目内容包括免费维修农机具、免费培训农机具使用人员和修理工、赠送农机具和农机具使用保养手册等。主要在甘肃省的武威市、酒泉市的四个区县开展。中机企协依托中国一拖等农机骨干企业,共组织免费检测、维修和保养农机具323台次,免费培训农机具修理工88人次,免费培训农机具使用人员244人次,免费赠送《农机具使用保养指南》5000册,免费赠送相关农机具187台。直接受益农村社区家庭5852户。
三、加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000年,经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批准,中机企协组建了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承担对指导中心的综合管理职能。经过10余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体系、技术支持体系、鉴定队伍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从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编制到队伍建设、考务质量、到组织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等,设有近30个行业分中心,近400家站(点、基地),鉴定工作平台不断巩固加强。
近五年来,新增鉴定机构238家。举办各类考评、管理人员、国家级竞赛裁判员培训认证64批,培训认证6955人,鉴定规模超过50万人,核发证书48万本。
不断创新职业技能竞赛形式和内容,将国家职业标准嵌入行业、企业、院校的培训教学过程,把技能鉴定与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相结合,逐步探索总结出鉴赛结合、校企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新模式。自第一届现代杯汽车装调工技能竞赛后,又陆续在8个行业开展了12届职业技能竞赛,参与竞赛的企业员工和院校师生达10万人,共有400多支参赛队、近2000名选手参加了全国总决赛,产生了8名五一奖章获得者,27名全国技术能手。
四、加强协会内部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协会能力建设,是中机企协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中机企协2009年参加了民政部开展的第一批社团评估工作,2015年参加复查,尽管协会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评估指标不够一致(缺项内容只有中间分),仍以较高的分数被评为4A级社团。
1、顺应社团改革探索协会发展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酝酿几年的社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中机企协对此保持着高度自觉,面对改革的大趋势,积极研究协会如何适应改革,探索协会发展之路。文件下发后按照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总体要求,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分立的要求,体制上与紧密合署办公十余年的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分立,探索与相关协会的深度合作,扩大服务领域;业务上运用政府授予的一些工作平台,加大服务企业、行业、市场的力度。队伍建设上在观念上转变身份意识,树立协会人的思想;同时,办理社会保险,探索建立适应协会发展,适合广纳良才、员工发展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2、建立开放的合作机制
协会的主体是企业、会员单位,办好协会必须依靠企业、企业家。进一步发挥企业、企业家的作用,集中企业家的智慧,为行业加强企业管理,健康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五年来,我们多次深入地方、企业召开座谈会、闭门会,与会企业家们共商加强企业管理,调结构、促转型,提质增效,促进行业发展的大计,听取对行业、企业发展的真知灼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相互借鉴合作共享已成为发展的主流,竞合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在行业一盘棋的发展思路下主动探索与兄弟协会的合作,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在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工作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将中机企协成熟的品牌业务沉到相关专业、区域,深入推进行业的企业管理进步工作。
3、加强专委会的建设
专业委员会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会活动的主体,专委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保证协会工作的深入和延展,还能充分调动会员单位的积极性,提高会员单位对协会工作的参与度,从而扩大协会工作的功能和影响力,提升协会的整体工作和形象。五年来,协会加大对专委会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对于缺乏热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专委会,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和协会章程,进行了调整、换届;总结工作开展好的专委会的经验,组织交流推广;对于行业需要的管理专业,我们积极成立与需求相关的专委会。同时,指导帮助专委会结合各自的专业有效开展工作。
4、努力服务企业和会员单位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全行业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能力,积极促进会员企业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办德国工业4.0战略研讨会。为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5月,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全面了解德国“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将会对我国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工信部人才中心主办、中机企协协办了“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邀请德国政府“工业4.0平台”最权威、最顶级的6名专家全面解读德国“工业4.0”规划,同时发布“工业4.0”项目合作计划,探寻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活动对行业企业很有启发,受到欢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机企协与韩国釜山机械工业协同组合建立了中韩机械行业组织平台上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中韩机械企业贸易、管理、人才的交流洽谈会。与美国美南中国专家联合会结成战略联盟,也通过各种形式将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先进技术、项目介绍给中国企业,成为了解世界级制造的一个窗口。
发挥出版物、会刊、网站的宣传作用。协会主办的《中国汽车界》进行了改版,重点服务于汽车人,杂志以翔实的内容、前瞻性的分析、适合企业需求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汽车人,成为一本企业家、技能工人喜欢的读物。五年来,协会的会刊《企业管理与实践》和网站《中国机械管理网》,多次进行细微的调整,突出专业性,加大信息量,不断丰富内容,利用新的传播手段,积极有效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会员单位。
五年来,中机企协在推进行业企业管理进步,为政府、行业、企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我们在思想观念、思维创新、服务能力、队伍素质等方面,距离国家、行业、企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尽快主动提高、转型升级。
第二部分:关于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关于规划的编制
自“八五”以来,机械工业一直坚持研究制定行业企业管理五年规划。2014年3月,为召开“全国机械工业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中机企协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行业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党和国家发展机械工业的产业政策和指导方针,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要求,结合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前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以及强化企业管理的作用和生效路径等,通过问卷、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摸清情况、归纳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和《机械工业强化企业管理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编制《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规划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建议》2015年上半年形成初稿,于当年7月在中机企协七届三次理事会向与会理事征求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后,又于年底提交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同时,专访了知名的企业管理者、行业专家、教授学者,针对会议和专访收集到的数百条意见和建议,我们都作了合理的吸收采纳。
(二)关于“十三五”规划
《规划建议》第一部分是“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形势展望;第二部分对机械工业企业“十三五”管理发展规划建议。建议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方针、五项重点工作任务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六个重点工程。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各次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方向,以提升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系统为突破口,提高工业基础、综合集成能力和品牌竞争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三支队伍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共创现代化管理模式、众筹众包商业模式,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措施,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经济发展引向创新发展、平衡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轨道上。规模以上企业结合行业环境变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系统化能力和水平,完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深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管理上的应用程度,为提升行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500强企业要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管理经验,优化战略动态管理,提升集团母合优势,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中小型企业持续完善基础管理,结合企业特点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在行业中的独特地位。
工作方针:市场导向,改管结合;创新驱动,共创共享;制造互联,两化融合;卓越精益,系统提升;一厂一策,个性发展。
五项重点工作任务:
在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方面:一是深化结构调整战略,深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三是打造生产服务战略,发展机械工业服务体系,提升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四是构建生态发展战略,优化企业“生态圈”式协同发展合作网络,提升“生态圈”整体综合竞争能力。五是强化“走出去”战略,鼓励“全产业链出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夯实“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基础。同时要注重企业战略的动态管理。
在升级企业管控模式方面:一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真正实现出资人主体到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升级集团管控能力,建立资本、业务和组织三位一体的组合及其动态调整的竞争力。四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形成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制衡的高效运转机制,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
在推动运营管理优化方面:将“大质量”和卓越精益的管理理念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营活动之中,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深入推进精益生产,深化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的优化和改造,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管理和持续提升。二是提升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储运、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操作规范、标准、预警机制。三是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全面促进和保障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四是集约管理资源能源,推进企业物料、能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五是升级信息技术管理,分层次构建或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化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关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一是塑造维护企业品牌,明确企业的产品定位,在差异化产品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创新、品牌培育、品牌传播,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二是建设三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打造招聘选拔体系、职业发展体系、薪酬福利体系等多种体系和完整的管理平台系统。三是发挥企业文化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培育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优化企业人文素质,最终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在增值企业社会价值方面:一是打造环境友好企业,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加快对高消耗、高排放的机械企业的绿色改造升级,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解决企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冲突、保持社会关系和谐和经济秩序稳定。注重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维护消费者、职工权益,对供应商和销售商诚实守信,保证投资者利益。
六个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程包括,深入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持续打造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工程,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程,深入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切实推进两化融合服务工作,切实推进和积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规划建议中工作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提出的,具体到各企业情况不同,工作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突出企业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运营管理、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等,都是需要每个企业高度重视的。在工作重点上,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落实好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管理工作规划和措施。任何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只有适合本企业发展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议的工作方针中,强调了一厂一策。
第三部分:2016年的重点工作
回顾“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经过全行业奋发努力,取得了圆满收官。机械工业资产规模由“十一五”末的10.97万亿元增至“十二五”末的19.27万亿元,年均增长11.91%;主营业务收入由13.96万亿元增至22.98万亿元,年均增长10.48%;利润总额由1.17万亿元增至1.6万亿元,年均增长6.45%;出口总额由2585亿美元增至3888亿美元,年均增长8.51%,实现贸易顺差由31.36亿美元增至11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主要产品产量如汽车、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大中型拖拉机等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东、中、西部产业比重越趋合理,机械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28%,比“十一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两化融合不断深化,上百家企业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智能制造、制造物联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正在行业兴起。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起步之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实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201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的部署与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以改革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强管理,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以良好开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春时强调的,“创新是企业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服务政府,当好参谋做好抓手
1、认真总结“装备外培”项目,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
2016年是中机企协接受工信部委托实施高端装备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二年,我们组织申报199人、初审报送了168人,实际批准59项、107人和一个20人内燃机团组。我们要认真总结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意见,比如,先向企业发预通知,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周知;给企业留下选拔人才、联系落实对口学习单位;给拟派出人员,留有较充裕的申报时间等,把好事办好,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更多通道。同时,继续要认真总结分析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功案例,在行业中进行推广,为制造业企业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2、做好高端紧缺人才的调研工作,为政府、行业决策提供依据
中机企协连续多年接受工信部装备司委托,开展“装备制造紧缺急需专门人才调查”,随着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2016年,调研工作突出专业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突出关键岗位,确定能发挥关键带动作用的创新创业型高层次领军人才。调研重点为,校企合作培训、人才引进和海外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
3、做好工资集体谈判研究,创造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2016年中机企协劳标委与全总机冶工会、电线电缆协会共同开展行业标准贯标工作,以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为重点,从总结经验、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从科学、技术、规范的角度,引领和倡导“两个需求”“和谐发展”的理念,让劳动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升。
二、服务行业,搭建平台聚力发展
1、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工作
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是工信部授予中机企协的工作平台,主要是信息、培训、融资三项工作。2016年,一是进一步加大协会会刊、网站信息量,增加中小企业的信息。二是加大中小企业培训力度,依托地方协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现状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问题,重点开展精益生产、“经营者”管理模式等的培训。三是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服务,结合协会对行业、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根据企业需求积极通过并购、融资、新产品对接等形式,提供融资服务。
2、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示范工程平台工作
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20多年,对于引导、推动行业企业管理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示范工程工作,一是继续动员、依托兄弟协会、地方协会整体作用,组织更多企业参与到示范工程工作中,发现、总结、推广、宣传企业管理经验模式,通过其示范效应,带动和提升行业整体的企业管理水平。二是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提出了提升管理的迫切要求,修改完善企业管理示范工程标准,促进企业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提升生产、技术、营销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创新管理及生产经营模式,增强软实力。三是探索创新示范工程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建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模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企业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增强企业自身分析、预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工作是2000年原社会保障部赋予中机企协的另一个工作平台。这个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在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6年,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行业协会承担职业资格鉴定评价工作已经明确,中机企协对从机械部撤销就承担起的行业职业鉴定工作,要顺应改革不断总结10多年工作经验,加强专业和专家队伍建设,继续担当起推进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主动承担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应承接工作。2016年除日常工作外,重点一是按照分类大典的要求,组织做好行业、分行业职业分类、标准和评价标准等工作;二是继续开展行业职业标准研究,组织完成人社部委托职业技能标准修订工作,指导完成印刷机械、工业机器人、压缩机、液气密、自动化仪器仪表等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编审工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奠定基础。三是搞好全国第四届乘用车汽车装调工、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协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好仪器仪表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为培育技术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技能人才提供成长的绿色通道。四是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评价与互联网+的融合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根据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开展适应性培训考核评价激励活动,开展机械行业网上练兵活动,方便员工学习技术、长才干的需求,倡导崇尚技能、岗位成才的行业风气。
4、劳动定额标委会工作
中机企协承担的机械行业第三届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委员委会2016年的重点工作,一是选择一个条件成熟的行业进行行业劳动工时定额标准的研究和编制。二是配合全国总工会开展机械企业工资集体谈判的试点工作,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企业,完善标准、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的行业推广打下基础。三是筹备第三届标委会的换届工作和调整充实劳动标准专家库。
三、服务企业,创新管理示范引领
1、加强行业企业研究咨询
一是认真总结、研究、推广适应新常态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做法。2016年,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中机企协应认真开展研究,总结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创新,改造落后供给,创造优质供给,发展制造服务业,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突破的路径等,在行业内加以推广。研究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模式,重点是全面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标准、模型、方法,实施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效益。
二是加强新技术、新业态下的企业管理工作。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已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须臾难离。互联网、大数据在转变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转变着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机企协要主动适应顺应发展大势,加强调查深入研究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企业顺应变革的创新做法,编制与之相适应的一些经验介绍、管理标准等。
三是加强大企业的研究,完成企业咨询项目。“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我们已经坚持了十余年。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企业是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加强对大企业的研究,将大企业与国内、国际领先企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机械企业的定位与差距,引导企业提高运行质量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中小企业也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继续做好。高质量完成企业交给协会的咨询项目。
2、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工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将工业界大规模部署和使用的、具有自治能力的工业控制系统在线连接起来,并且与现有的企业管理、研发和决策系统集成,形成多个可以优化决策、优化操作、优化巨大数量的自治控制系统协同的工业互联网系统。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机企协关注能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寻找协同制造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平台。我们了解发现“迈迪网”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联系起来,以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创新协同制造,具有一定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初步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这个网既能够满足大企业定制服务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倍增效应。中机企协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决定抓住“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迈迪网合作,同时,拟与专业协会联手,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在机械工业的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在适当的时机,编制相关的标准。
四、服务会员,成为价值协会”
2016年是中机企协改革发展的关键的一年,要按照社团改革的要求,做好自身改革工作,建立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体制和机制。
中机企协将以行业协会改革为契机,按照改革要求,适应中机企协发展新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一是充分认识脱钩改革的重要意义,结合中机企协实际,稳妥推进改革各项工作,保证工作连续性,积极探索业务工作新的发展途径和领域,建立能够促进中机企协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协会与经管院分立后,针对人员少、新人多的现状,一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和使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尽快提高人员素质。还要强化岗位职责,充分挖掘潜能,建立专业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三是组织党员积极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学习党规党纪,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争取做合格共产党员。 各位代表,我们已进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让我们坚定信心、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行业企业管理进步,为实现“十三五”机械行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努力奋斗。
|